[我看花滑] 菜鸟在花样年华论坛第一帖,望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复制链接]
锦瑟 发表于 2005-5-14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花样滑冰之小议选音乐

谁都知道音乐对于一个好节目的重要性,所以申雪/赵宏博冬奥会赛季的参赛节目酝酿期间,众位冰迷第一眼瞄上的就是音乐。姚滨教练希望选取与中国有关的音乐以实现“花样滑冰民族化”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不大的冰迷圈子开了锅,不过说来说去也没个结果。上个赛季的《宋氏王朝》是姚教练的一次尝试,可以说给这场争论提供了一个——姑且称之为样本吧。本人自认是超级菜鸟,不希望卷入争论,只想写出自己对于这件事和中外音乐的看法和大家交流。

不可否认,“花样滑冰民族化”是不能缺少知名度高的音乐做帮衬的。当年焦菊隐先生用《蔡文姬》实现话剧民族化,用的是赫赫有名的“蔡文姬归汉”的典故,一下子让这个洋玩意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土壤。要说中国音乐最国际化的还得数西部少数民族的民歌,毕竟那里离中东地区较近,受中原的影响小一些,曲风与阿拉伯国家相近,外国人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记得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中国的乐团出去演出,最受欢迎的总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西部民歌。不过再好的音乐也得符合规则的需要,现在新规则明确了从前模糊的一些方面,对技术做了更全面的要求。打个比方,就像对美女的看法。从前要是几个女孩都十分出众,最后做决定时更多是凭感觉,支持者多的那个漂亮,现在有了整容医学的评价标准,符合 “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等等理性的规定才能叫漂亮,不过这标准要是不客观嘛……嘿嘿,就不好说喽。没办法,美这个东西,不是用公式就能解决的。

不过说实话,中西方艺术流派的差异使这个想法的实现有点困难。且不论我们的音乐人家知道多少,单看音乐本身被历史赋予的两个极矛盾的方面,选音乐就是个难题。

中国音乐就像中国的文化一样,被秩序井然的分成了两层:民间和士大夫阶层。民间的是民歌和戏曲,士大夫的是宫廷雅乐和丝竹管弦。民间的音乐释放的是人生来就有的七情六欲,痛快的哭痛快的笑痛快的骂,扎根于泥土,带着一股子鲜灵灵的野味,却总也得不到伸张。士大夫阶层的音乐是思想也是门面,寄托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理想也是儒家思想 “以礼治国”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它们毕竟有融合,那些戏曲的经典唱段无一不经过文人的打磨锤炼方能流传至今,更不用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梁祝》了——一个典型的洋为中用,同时也是民间戏曲被知识分子提炼后扬名世界的例子。

这种融合的过程是很有趣的。平民百姓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很微妙,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谁也瞧不上谁又都想进入对方的圈子看看:没有父母不盼着自己子女读书上进,能进入人上人的行列;而士大夫又总是要借助世俗的东西来消遣,为了防止堕落得太过分还创造了一门“道学”。但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占优势地位的,所以民间的东西总要经过他们的筛选、改编、提炼加工而保留下来——否则也就失传了。就这样,春秋的《诗经》、汉朝的乐府、唐代的竹枝词……民间艺术为高雅文化提供原料,经过文人们思想的折射融进了五千年的文明。可惜,它们全是文字,而音乐被剥离了,因为真正以音乐维生的乐师、倡优是贱民,是士大夫们离不开又瞧不起的。在一次次的接触中,中国音乐走向了极端个人和极端大众的两个方面,哪一方也不是全部。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来自于生活,诞生于对灵魂的探索。中西方文化传统就不同,艺术流派必然不同。中西方艺术着眼点,一个在写意,一个在写实。

中国的传统是儒家思想,主张“吾养吾胸中浩然之气”,以自我修养达到个人完善,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井然。尤其在其取得统治地位后,历代王朝宣扬的都是这一套理念。可惜百姓常有而圣人不常有,因此为了巩固政权,不得不暗地里去学法家的那套以法治国的东西。因此用法家的皮毛裹上儒家的核心,凑成了柔(儒家)中有刚(法家)、刚柔相济、互相补充的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儒法二元文化的并存造就了民族性格中的虚伪,尤其思想的控制通过程朱理学彻底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压迫和虚伪加上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使得音乐一方面排斥大众化,成为名士身份的一个象征;另一方面又化身为戏曲,借助民间故事和稗官野史日渐大众化。排斥大众化的追求清幽、雅致,可以修身养性,但总像庄子一样孤独,而且可谓“寄情于山水”,很少带有直接的感情色彩。因为乐曲本身没什么故事背景,所以欣赏的人大多醉心于音符的美妙。而且看到某人在独奏时,往往还知趣地避开——人家修身养性呢,别捣乱,小心落得个“对牛弹琴”的千古佳话!戏曲呢,热闹,热闹得近乎喧嚣,是极需要观众的艺术。可别忘了,中国艺术是大写意,且看那古曲的名字:《汉宫秋月》、《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戏曲也一样,中国戏曲的舞台设计以写意为主,道具也抽象得不能再抽象,连戏名也有这样的例子——《汾河湾》,乍看

loooop 发表于 2005-5-15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那么远,只是觉得音乐内部撞车(貌似故意)太不可思议,心中默念"万事开头难"..........[em38][em38][em38]

好帖先留名,有别的话以后想到再补上.

留住最后的舞 发表于 2005-5-15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关于“比武”,我个人也深有感触,我以前认识美国San Diego的一个教师,中文说的不错,他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说他在学习咏春拳,问我学什么功夫,我当时就觉得很诧异,我说我不会,他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后来在聊天的时候我提到过《诗经》,但我当时不知道《诗经》的英文固定翻译是什么,就给他解释了一下,结果这下惨了,他一会问我是不是李白,一会问我是不是杜甫,后来恍然大悟一样来了个“老子”,我只能夸他懂的多,然后告诉他都不是。现在他来中国当外教了,就在我的城市,结果他第一件事就是问我哪里教功夫。

当然我就对楼主一部分内容有感而发,楼主说的我也看明白了,不过我没觉得有这么严重,我觉得还是动作编排更重要,配合音乐气氛观众能懂就行了,至于背景文化……也许是我考虑的太少。

电气海豚 发表于 2005-5-15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赵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拿金牌,让西方理解中国的大任就交给后人去完成吧……

花样滑冰不一定非要承担那么艰巨的责任……

貌似我没理解楼主的文章……

 楼主| 锦瑟 发表于 2005-5-21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三位的关注。最近备战大英六级而且功课比较紧,所以一直没来看看。大家的回复给了我这个菜鸟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再次谢过各位!

现在看到大家的点评,也感到拙文中的某些内容确实欠妥。其实我的文字总是自己所想的一个苍白的影子,虽然无奈但没有办法,可要不写,又是一个放不下的心结……

这是我的花滑随笔之三,随笔一共五篇,如果大家喜欢,我会全部发上来的。

loooop 发表于 2005-5-21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孤陋寡闻,倒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国音乐有“民间”和“士大夫”之分,楼主MM说得很精彩,不过绕远了,所以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啊......

有什么好文,都贴出来啊,我可是伸着头巴望着......

Icarus 发表于 2005-5-21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loooop在2005-5-21 21:11:50的发言:

我是孤陋寡闻,倒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国音乐有“民间”和“士大夫”之分,楼主MM说得很精彩,不过绕远了,所以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啊......

呵呵,也许就是所谓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吧.也当我胡诌了.

冰上飞 发表于 2005-5-21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loooop在2005-5-21 21:11:50的发言:

我是孤陋寡闻,倒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国音乐有“民间”和“士大夫”之分,楼主MM说得很精彩,不过绕远了,所以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啊......

有什么好文,都贴出来啊,我可是伸着头巴望着......

中国的音乐应该是有满明显的“民间”和“士大夫”之分,“阳春白雪”就是非常明显的符合士大夫欣赏口味的音乐,而“下里巴人”也是非常明显的民间音乐。具体的我想应该需要哪位论坛里的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冰迷给大家讲讲了!

说实话,十分赞赏楼主这样的认真,抛开文章来看,这样的认真细致的评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希望楼主继续努力,在论坛里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好的视频!

 楼主| 锦瑟 发表于 2005-5-22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前辈们过奖了。从去年年底来到花样年华论坛,我学到了好多东西,真说起来,还是大家的帖子使我“写关于花滑的文章”这个想法成了现实。我肯定会继续努力的,不过这段时间很少回家,上网机会不多,争取在实习之前把第二篇随笔发上来。我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尽量不带脂粉气的,不过做起来好难啊!
电气海豚 发表于 2005-5-23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MM加油~~~等着看你的好文``
柏山艾莉 发表于 2005-5-24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冰上飞在2005-5-21 23:49:28的发言:

中国的音乐应该是有满明显的“民间”和“士大夫”之分,“阳春白雪”就是非常明显的符合士大夫欣赏口味的音乐,而“下里巴人”也是非常明显的民间音乐。具体的我想应该需要哪位论坛里的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冰迷给大家讲讲了!

其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典故中这两个名词都是两首音乐 因为当时在演奏阳春白雪时只有少数氏族官僚表示欣赏 所以把这些士大夫口味的音乐叫做阳春白雪了(当然后来又引申成为另外的意思了) 而当演奏下里巴人时引起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共鸣 所以把那些比较通俗的歌曲也叫做下里巴人

但我个人到是认为几千年以来 无论是国外还是传统的中国音乐都是融合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风格才会流传下来的 真正阳春白雪的东西估计早已不在 因为适应人群少 很难有机会流传这么多年的 而纯正的下里巴人的东西也只是在老百姓当中传诵 流传下来的机会自然比阳春白雪要多些 但更多的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二者的结合 比如中国的十大民族古典音乐 例如平沙落燕 广陵散等 都是在细致和加工后 由不少民间艺人在传唱过程中流传下来的 而在最早也都是由一些少数的音乐家在创作 而其中也有不乏宫廷乐师 最明显的就是汉代的乐府 都是请宫廷乐府官员在民间采集各种音乐 既而通过国家来传播一些比较经典的部分 另外国外也同样如此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圆舞曲而言 最早就是奥地利民间音乐 因深得国民喜爱也同时感染了王室成员 从而进入了王室 另外 大家熟悉的亨德尔的水上音乐 也是因为当时懂得见风使舵的作曲家为了迎合王室而创作的音乐 但也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推崇和喜爱 原因就是作曲家很巧妙得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特制充分融合了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电气海豚 发表于 2005-5-25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阳春白雪就是以前的下里巴人……

今天的下里巴人也可能就是以后的阳春白雪呵呵

krisgreat 发表于 2005-6-6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帖子,看到之后有感而发,不同意见说几句,说的不对大家别打我!

上面几位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如果按照士大夫和民间来划分的话,都不是属于“民间”,这是四首古曲。现在还有民乐“阳春白雪”,但是肯定和宋玉说的不是一回事,因为现在的“阳春白雪”是琵琶曲,战国时是歌。所谓“国人和者数十”,“国人”指得就是“士人”。汉代以前的民间音乐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流传下来,现在也无从考证。

中国的音乐其实并没有很明显的民间和士大夫之分,戏曲是后来才有的(宋元明清对于中国这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来说,真的算是很后来了)。首先这个“民间”的概念就不好定,先秦有一部分数量不少的“国人”,都勉强算是士大夫的后代。到了魏晋以后才算是有比较明确的划分。且不说这个,古代的乐器有几种,上古的竽、埙、龠、管、箫、笙、鼓、缶、鼗、磬都是来源于民间的,笙是嫁娶的伴奏,埙、鼗是狩猎时候的伴奏,天子和民都可以用。真正是贵族专有的是编钟,大概因为这个太奢华了,一般人实在是用不起。弦乐有两种,瑟和琴,瑟到了宋朝就没有人见过了,现在有根据记载恢复的复制品,真不真就不知道了。古琴一直流传到现在,基本上没有怎么大的变化,而且古曲也传了一些下来。

秦汉以后的乐器出现大量的舶来品,文中说的丝竹管弦,大部分都是这些乐器。纯本土的乐器真正能演奏的也只有古琴而已,但是古琴只能独奏。宫廷雅乐到了唐朝有八部,一部是大理舞,一部是掸国舞,剩下的还都是庙堂舞,但是对于后来的中国音乐几乎没有影响,首先大部分都失传了,其次是不符合时代审美观念,连皇帝也不爱听。元顺帝就大听南戏了。

民歌的出现很早,《诗经》里的《风》就应该算是最早的民歌了,不过这个“风”并不是等同现在老百姓的概念,还是“国人”的。

要划分民间音乐和士大夫音乐的话,只能从唐代开始。这个时候才把“乐民”化为“贱籍”,直到清朝都还有。从这以后的雅乐就是实际上没有用处的宫廷乐和古琴,民间乐就是琵琶,扬琴,胡琴等等。古琴因为传说是舜时就有了,经过孔夫子一宣传,号称是“圣人雅音”,所以格外的受尊重,不过古琴从来都没有普及过,一直是高人逸士在弹,也有点自夸的意思。要说的是,古琴和宫廷乐并不像文中说的那样是“民间艺术为高雅文化提供原料”,和民间没什么实际关系,所以才难以流行于世。

音乐本来就是写意的成分比较多,不仅是中国这样。就算是柴科夫斯基的交响乐,要是没有背景介绍,听众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毕竟不能像绘画那样了然于胸。说道中国戏曲的背景设计,并不比歌剧的更简单,有舞,有打,有“样”,正是因为通俗易懂才能广泛流行。“汾河湾”指的是地名,您说的“乍看上去根本看不出来剧情,所以梅兰芳先生在美国演出时把它改成了《一只鞋的故事》。”情况是有的,当时梅兰芳访美的时候翻译成“一只拖鞋的故事”只是为了让外国人明白,不然人家也不知道“汾河湾”是地名,仅此而已。硬要比的话,汾河湾一开场是一个女人做鞋,蝴蝶夫人一开场是两个美国人饮酒交谈,王宝钏唱“儿夫西凉不回转”,蝴蝶夫人唱“Un bel di vendremo”,并没有谁比谁好懂。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也并不比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更通俗。

文中说的古曲,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是两首古琴曲,春江花月夜是曲牌名、汉宫秋月是刘天华先生整理的二胡曲子,不算是古曲。

另外,庄子什么时候“寄情于山水,很少带有直接的感情色彩”了?他能说的很!《庄子》十卷三十三篇,除去真伪书不算,没有一篇什写景的,非要说“山水”的话,一篇《逍遥游》、一篇《秋水》,前者是和人家打架的,后者是自己讲理的。您说欧洲宗教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物极必反,这是朱夫子的话,那么咱们“物极必反”还要比他们早上不少。开个玩笑了!文章后来越写越大,一言半语之间我也说不清楚,以后有机会咱们慢慢讨论吧!

其实这个“民族化”也要有个概念,当初北洋军阀的官员访法的时候,人家奏国歌奏了首“刘二姐思春”,这样的东西倒是真的“民族”又非常“写实”,但是要用在花样滑冰上,恐怕也有困难,哈!

柏山艾莉,我纠正你一下别生气。广陵散是嵇康写的,平沙落雁是“古琴正音”里收录的,这是两首古琴曲,没有办法传唱,都是有减字谱传下来的,前者出隋代宫廷,后者的谱子是广陵琴派代代相传的。虽然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但是在古琴曲里是很大套的了,而且出名的不好弹,不大可能有后来的加工,应该是由一个人创作的,因为古琴曲一般不能修改,除非是弹错了或者理解有误。留住最后的舞说的情况我也碰到过,在奥兰多玩的时候,一个照相的美国男孩子看到我就聊说他练什么功夫,然后问我练什么,我就变相的把中学的广播体操说是“pretty routine chinese boy stuff”他才放过我。前几年在伦敦上学,有一个老师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听说了红楼梦之后很希望能一睹为快,我当时觉得身为中国人,人家这么赏脸,有责任送她一本,在书店里找到了英文版的,结果一开头好多页纸,介绍Daiyu 和Baoyu 还有 The Xue and the Jia family,我实在

赋格 发表于 2005-7-27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先秦时代的音乐肯定是有民间音乐和士大夫音乐之分的,士大夫这种称谓应该也是汉以后的东西——真正以儒家学派作为晋身立命之本而后又与普通小民划分界限的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士大夫”。先秦时代关于上下尊卑倒似乎并不是那么讲究——《诗经》里有很多诗篇是讽刺贵族甚至淫乱的国君的,这在儒家一统之后的几千年间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因此所谓的士大夫音乐应该可以看成是宫廷音乐——那是真正脱离民间的根基而独立存在的,孔子所谓读书人的“六艺”之“乐”,大概就是这种东西。关于这两种音乐的风貌现在当然也已经失传了,不过从仅存的歌词——《诗经》里我们还可以窥得一点风格:〈风〉是民间的,〈颂〉是宫廷的。几千年后的现在一提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类的句子还是和者甚众,悠然神往。——试着跟人去谈谈“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看?不给人一个白眼弹回来才怪。

老话说的好,真正是民间的,才是历史的。汉开始逐渐明白了这一点,国家专门设立“乐府”机构来大规模搜集整理民间音乐,使之完成从野生到驯养的过程。我觉得从这意义上来说,士大夫音乐从那时候就已经和民间音乐开始融合了——汉代的文人士大夫写的诗歌基本以乐府体为主并以之为正统。我们有理由相信像嵇康那样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名士,他的《广陵散》里也有民间音乐的基因,所以从此再去硬性区分民间派和士大夫派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真正影响中国传统音乐成为花滑乐曲的阻碍,我觉得并不是洋人对我们的音乐风格不习惯。就算是西部的民歌,在风格上贴近中东地区,可是别忘了阿拉伯风和中国风一样,对洋大人来说都是异国情调——他们不会从骨子里接受这些音乐。亚洲音乐和欧洲音乐如果从音乐元素角度来辩证的话能够写一篇博士论文,在这里没啥好赘述的。抓住最最基础的那一点:亚洲的音乐是旋律,欧洲的音乐是和声!中国传统的音乐只是一条单旋律,从不讲究音乐元素的纵深,所以带给听者的想像空间有限——尤其是被巴赫启蒙被莫扎特贝多芬洗脑被门德尔松肖邦老柴熏陶的欧洲人,有本质的隔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梁祝〉要不是被改编成交响乐形式,还会被洋大人接受吗?不过就算如此,其实《梁祝》在国外的知名度并没有国内宣称的那么高——从古典音乐的结构出发,《梁祝》还称不上一首完整的小提琴协奏曲。

所以我认为,既要有中国风格又要能被洋人接受的音乐,在中国民间去找是行不通的——单人滑或许可以,双人滑是有情节性的,需要有更加纵深的音乐!聪明的做法就是像〈宋氏王朝〉一样——中国风的优美旋律和西洋交响元素的编配——既有交响的纵深又有美妙的旋律。在这一点上日本音乐家做的比中国音乐家好,坂本龙一或者喜多郎都是可以考虑的元素。

世锦赛之后几乎没大来逛过论坛——花滑的淡季真能淡出鸟来,而且也不像商家一样搞搞返季大促销之类的来刺激刺激。今天来逛逛居然发现一张论道的贴子,晚是晚了点,兴之所至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希望有识之士共勉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